一会一节

 一会一节     |      2021-09-26

【聚焦“一会一节”】专家学者“一会一节”论坛“论剑”


 
      承载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伟大丝路精神,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和成功举办,“一会一节”已成为推动甘肃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品牌节会、促进打造丝路旅游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在传承丝路精神、融通丝路文化、实现丝路共赢中起到了显著作用。
 

 
      今年的“一会一节”,聚焦共商共建共享,举办了“一带一路”交流与合作文化论坛、敦煌论坛、“五凉”文化论坛等高规格论坛,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凝聚智慧共识,奏响了相遇相知、共同发展的和谐旋律。
 

 

加强“一带一路”文化合作与交流

      9月24日下午,由甘肃省政协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一带一路”交流与合作文化论坛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一带一路”沿线省区交流弘扬传统文化的经验和体会,探索与沿线国家开展文化合作的方式和途径,向国家部委和地方党委、政府提出加强“一带一路”文化合作与交流的意见建议。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论坛上以《从故宫走向世界,让世界看见敦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题发表演讲。他说,故宫博物院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富创新的思维,赋予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从故宫走向世界;将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交流互鉴,面向全世界讲好中华文化故事,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灵桂作了题为《加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的全球故事》的主旨演讲。他说,本次论坛包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展示着甘肃富有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必将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文旅产业发展、巩固和完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推进中国故事全球化和分众化表达、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埃里克·阿希莫夫以《上合组织框架下开展旅游合作的意义和作用》为题作主题演讲。他表示,甘肃省地域辽阔,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然风光壮美,文物古迹灿烂多彩。自古以来,敦煌就是中国通往西域、中亚、欧洲的贸易中转站,也是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在敦煌举办文化博览会名副其实,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张志强作了题为《沟通欧亚文明根脉探索命运与共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演讲。他说,在一定意义上,敦煌就是欧亚之间“友好往来、互学互鉴”的古老“丝路精神”的鲜活载体,它作为“一带一路”宏伟构想的历史基盘,成为连接世界梦和中国梦、连接欧亚历史和现实的象征。

共商新时代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大计

  9月24日,“一会一节”隆重开幕,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敦煌论坛召开。本次论坛上,应邀而来的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敦煌学研究这一主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敦煌文化保护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共同交流敦煌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共商新时代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大计。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馆员赵声良以《敦煌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为题,围绕“绘画艺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形成宏大叙事的雄宏精神”三个方面发表了演讲。“经变画想要表现佛国世界,但这个佛国世界是由现实社会的元素来构成的。因为画家也没有去过佛国世界。”赵声良说,敦煌壁画全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绘画“六法”精神,这“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以《西汉敦煌郡西域间马的贸易与李广利征大宛》为题作主题演讲。他说,敦煌郡在经营西域中的基地作用,在李广利征大宛过程中充分凸显出来。西汉在第二次征大宛时,用了很短时间便将大量的军队和供应物资迅速集中起来,同时还能保障十几万大军的粮草供应,足见敦煌当时的农业环境和军队屯田的规模情况,表明敦煌从元鼎六年置郡到太初四年设置渊泉都尉间,敦煌郡的整体规模业已形成。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罗华庆以《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概述》为题作论坛发言,分享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的背景、目标、现状、困难与路径。罗华庆表示,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资源获取模式,主要有协商模式、收藏机构授权模式、众智模式、合作采集模式、出版图录授权模式。

  此外,在本次论坛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以《敦煌文献描绘出丝绸之路的多彩画卷》为题作了发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以《冷门绝学: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为题作论坛发言。

挖掘“五凉”文化内涵

 

  在本届“一会一节”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武威市委、武威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承办的“五凉”文化论坛于9月24日下午举行。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聚焦“五凉”文化展开交流,旨在高起点、深层次地挖掘“五凉”文化内涵,彰显“五凉”文化的深厚底蕴,宣传河西乃至甘肃丰富的人文资源优势,推动甘肃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戴卫红梳理了五凉时期的儒家文化发展脉络,阐述了五凉时期的儒学不仅在凉州一地得到蓬勃发展,而且还东传至刘宋、北魏,对后来中原的文化复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冯培红作了题为《五凉史料挖掘与未来研究展望》的演讲。冯培红指出,要综合运用多元史料来研究五凉史,将五凉史研究推向一个新境界,从而全新地展现“五凉”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系教授尚永琪作了《良马培育与北朝诸王的崛起》专题发言。尚永琪提出,十六国北朝时期,以蒙古草原为依托的匈奴等胡族政权在黄河流域的建立,是我们考察马与古代政体建立及管理这一问题的典型样板,五凉政权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姚潇鸫认为,魏晋隋唐间,河西地区佛教石窟的开凿,不仅带动了当地颜料的生产与交易,还刺激了地区间的经贸往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海外贸易的发展。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从《凉州词》与敦煌舞入手,论述了凉州文化呈现出“一刚一柔”两种鲜明的张力,即“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守疆卫国的家国情怀”的刚性张力与“刚柔相济的审美意趣、开放包容的丝路胸怀”的柔性张力。

 

      来源:酒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