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 | 2022-05-23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文物近百件,其中珍贵文物30余件,多数为首次走出莫高窟。展览还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壁画及彩塑临品、复制洞窟等,展品共计168件(套),全方位立体展示敦煌石窟考古的丰硕成果和重大学术价值。
走进万林艺术博物馆,一眼就能看到一尊震撼人心的巨大卧佛像,它身上似乎还沾着历史的尘沙,神情安详,微含笑意,与世无争。
这里还原的是莫高窟南端著名的158窟场景。158窟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这尊涅槃像为石胎泥塑像,身长15.80米。洞窟正壁上部,绘有菩萨、罗汉、梵释天人、天龙八部、佛弟子及散花飞天;洞窟左壁内侧画十大弟子举哀图,各国王子痛不欲生的表现,与释迦侧卧毫无凡人临终的痛苦和悲哀的神情形成鲜明对比,深刻表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
本次展览一共有四个全景复原洞窟,让参观者可以近距离欣赏珍贵文物,沉浸式探索神秘石窟,聆听萦绕丝路的梵音激荡,感受跨越“万里千年”的文化碰撞。
在博物馆二楼,极目新闻记者走进了另外三个复原洞窟,分别是汇聚中西方不同神灵,融合不同绘画风格的285窟;大名鼎鼎的“藏经洞”第17窟;敦煌最早的三个洞窟之一、北凉三窟之一的275窟。
这些年代不同、风格不同的洞窟,每一个都藏满了秘密,每一尊佛像都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每一幅壁画都蕴含着久远的故事。比如面积最小的第17窟,它建于唐代,是晚唐敦煌洪辩法师的禅窟。从表面看其貌不扬,但人们在它砌墙封闭的窟口背后,发现了大量的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他宗教、社会文书等。
包括第17窟“藏经洞”在内,敦煌石窟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本次展览共展出文物95件(套)。
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包括:北朝的大般涅槃经卷、北魏刺绣说法图、唐代的藏文大乘无量寿经、东晋的三国志·步骘传、北宋的归义军衙府酒破历、五代时期的龙砖、不同洞窟发现的回鹘文木活字等等。
“这次展览的最特别之处在于,这是第一次以敦煌考古成果为主体布展,所以有很多展品是第一次拿出来展览。”前来出席展览开幕仪式的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特别推荐了几样首次展出的文物,包括回鹘文的木活字、北区考古发现的一些经卷、景教十字纹铜牌饰等。
赵声良介绍,人们参观这次展览就会发现,有很多少数民族文字的珍贵文物,它们充分说明敦煌文化是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的结晶。此次展览还有一些从外国传来的文物,比如基督教景教的叙利亚文《圣经》,还有景教十字纹铜牌饰,都是景教曾在敦煌地区流行的实物证据。“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纳外来文化,让自己强大起来,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赵声良说。
“非常亲切,非常震撼,也非常自豪。”在观展的人群中,极目新闻记者认出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先锋教授。
黄先锋是湖北唯一两院院士李德仁的学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数字化概念才刚刚兴起,李德仁院士和他的夫人朱宜萱教授,就开始着手保护敦煌莫高窟文物。2005年前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李德仁院士多方筹措经费和设备,推动了武大和敦煌研究院一起开展“数字敦煌”项目研究。2007年末,研究激光扫描的黄先锋教授加入团队,两代武大研究者共同为还原敦煌石窟原貌而努力。
“我去过敦煌超过50次,累计待了一年以上。我们希望做的就是通过数字技术,让敦煌文物得以永世流传。”黄先锋介绍,这次展出的复原285窟,依靠的就是他做的第一个数字化成果,看到学生能在家门口欣赏敦煌文化的魅力,他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其实,武大和敦煌的渊源还不是始于李德仁院士。赵声良介绍,武汉大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敦煌文化的研究,逐步发展成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重镇。
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的彭金章先生,正是被誉为“敦煌的女儿”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丈夫。樊锦诗一生扎根敦煌,曾与彭金章相隔千里守望近20年。后来,彭金章也追随爱人来到敦煌。他主持了敦煌北区考古工作,经过6年艰苦的发掘,完成了敦煌最大的一次考古工作,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敦煌莫高窟到底有多少洞窟,是彭金章先生的工作完成后,我们才弄清楚的。”赵声良说。
2017年,武汉大学与敦煌研究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在武汉大学挂牌成立,樊锦诗受聘为名誉院长。去年,武汉大学相关方面前往敦煌研究院拜访樊锦诗,共同促成了此次敦煌石窟考古特展。本次展览将持续到今年9月18日。(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摄影记者 黄士峰 通讯员 吴江龙 陈丽)
来源;敦煌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